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涝渍灾害后玉米的田间管理

发布时间:2020-07-18   浏览次数:1288

近日,我省全境普降大雨,其中沿淮和淮河以南地区大暴雨,由于雨势猛,造成局部地区玉米受淹。为减轻涝渍对玉米生长的影响,田间管理措施如下。

一、涝渍类型

1、芽涝和苗期渍涝,玉米芽涝是指玉米从播种后吸水萌动至玉米幼苗第三片叶展开这段时期内因淹水或土壤过湿而影响玉米种子发芽、出苗和幼苗生长的现象;玉米苗期渍涝是指玉米第三叶展开到玉米拔节这段时期发生的渍涝。

2、中期渍涝,玉米中期渍涝是指拔节期至籽粒形成期发生的渍涝。玉米拔节以后耐渍涝的能力较苗期明显提高,并且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和器官的形成,耐渍涝能力进一步增强。

3、灌浆期渍涝,灌浆期渍涝是指玉米进入灌浆期及其以后生育阶段发生的渍涝。玉米进入灌浆期以后,虽然适宜的土壤水分较前一生育阶段有所下降,但由于器官已经完全形成,气生根也已长出,耐渍涝的能力不减反增。短期的渍害或积水一般对产量没有大的影响。

二、玉米渍涝危害

1、苗期渍涝危害,玉米苗期土壤含水量达到最大持水量的90%时就会形成明显的渍害。夏玉米从播种到拔节一个月的时间内,总降水量超过200mm,或者旬降水量超过100mm就会发生渍涝灾害。玉米种子吸水膨胀和主根开始伸长时对渍涝灾害最敏感。如果发生芽涝2~4d即需要重新播种。

2、中期渍涝危害,玉米拔节以后耐渍涝能力明显增强。玉米抽雄前后,适宜的土壤湿度为土壤最大持水量的70%~90 %,土壤湿度大于90%时才会影响玉米的正常生长发育。若旬降水量超过100mm或者7月下旬至8月中旬的总降水量超过200mm,就会发生渍涝灾害。拔节期积水5d以上,抽雄期积水7d以上,夏玉米基本绝收。

3、灌浆期渍涝危害,玉米灌浆期要求适宜的土壤湿度,随着灌浆进程的推进土壤最大持水量由80%逐渐降至60%以下,此时遇渍涝后可明显促进气生根的发生。玉米耐渍涝能力较强,一般不会造成明显的减产。

三、排除明水,降低渍害

及时清理三沟,切实做到围沟、腰沟、畦沟三沟配套,清除沟中淤泥,保证三沟畅通,提高排水效率,排除田间明水。由于土壤水分饱和,在排除田间明水的同时,更应沥去田间渍水,防止产生“哑巴涝”。

四、根据苗情,分类管理

1、拔节前后的玉米

由于涝灾淋失了部分养分,排除积水后,及时撒施速效氮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也可喷施黄腐酸类等生长促进剂,增强玉米根系活力,提高抗逆能力,促进玉米生长。加强病害防治,用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喷施,隔7天再喷1次。如玉米拔节前后发生倒伏,一般不需要人工扶起。

2、抽雄授粉前后的玉米

排除积水后,及时撒施速效氮肥,促进玉米恢复生长,亩追施尿素10公斤左右。如抽雄授粉前后玉米发生倒伏,倒后株间相互叠压,自然恢复困难,不仅会影响到光合作用进行,还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吐丝和授粉结实,需要人工扶起。一般在倒伏发生后的1~2天内突击扶起来。一旦植株弯曲向上生长就不能再扶。

3、灌浆后的玉米

春玉米此时正处于灌浆阶段,亩追施尿素5公斤~10公斤,争取粒大粒饱。如此期的玉米发生倒伏,可10株左右捆扎在一起,防止果穗霉烂和免遭虫害;已经成熟的春玉米,积极收获,抓紧晾晒,保证颗粒归仓。

五、补改种鲜食玉米

对于水毁田块,我省各地7月底前均可以补改种鲜食玉米,品种选择以早熟品种为优。鲜食玉米种植密度3000株/亩较优。为促进玉米生长,建议基肥全部基施。在当前土壤中等肥力的水平下,亩施总氮量15kg,氮磷钾比例3:1:1。亩施复合肥(15:15:15)35kg左右,尿素20kg左右。

( 来源: 安徽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  王世济  陈洪俭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