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地烂,用好药拌种能多成苗

发布时间:2019-11-14   浏览次数:979


麦种播入土壤后,先是吸水,吸足水后,种子内的淀粉降解酶(种子成熟期就形成并储存于种子内)即开始发挥作用,降解淀粉,形成葡萄糖等小分子糖类物质。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种胚差不多与此同时开始萌动、生长,消耗淀粉降解形成的糖分。在温度低时,种胚萌动慢,甚至不萌动,糖分消耗少甚至不消耗糖分,这样糖分会在种子内越积越多。过高的糖分浓度会抑制胚芽萌动和胚体生长,这样反过来又会加剧糖分在种子体内的积累,最终出现“饴糖现象”,种子变得软烂,失去活性,不能萌发和出苗。种子内大量的糖分外溢,还容易引起微生物孳生,大量消耗糖分的同时还可能产生一些有毒物质,对种胚和胚芽产生毒害。微生物(包括细菌和真菌等)在种子内孳生,大量消耗糖分,还会使种子内有限的营养物质被过多消耗,即使有些种子胚能萌动,芽体也会因有机养分过少而不能正常生长,有的萌发出芽后不能顶土出苗,有的出苗后形成弱小苗、僵苗甚至死亡,最终使成苗率下降。

麦子是旱作物,出苗期土壤湿度过大,本身就不利于其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地烂的时候播种,麦种入土后能迅速吸足水,淀粉降解形成糖分的速度快,如果此时温度高,氧气供应充足,麦胚萌动也快,基本不影响麦种萌发和出苗。如果温度低,种胚萌动慢,消耗糖分少,会发生“饴糖现象”,影响种子萌发和出苗。如果温度高,但氧气供应不足(土壤湿度过大时会影响氧气供应。泥入土中的麦种更容易缺氧),种胚或幼芽会因缺氧而无氧呼吸形成酒精,发生酒精中毒,同样会影响种子萌发和出苗。

小麦药剂拌种处理,所用的药物种类较多,不能一概而论。三唑酮、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会抑制小麦体内赤霉素的形成,用这些药拌种,会抑制幼芽体内赤霉素的形成,进而抑制幼芽生长。在正常防病用量下用这些药拌麦种,出苗条件正常时就可造成出苗速度减缓,出苗期延长(苗体也会因此变得较粗短健壮,这是有利的一面)。在地烂、温度高的情况下,用这些药进行种子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出苗的不利影响较小,有利影响较大。在地烂、温度低的情况下,用这些药拌种,小麦幼芽萌发生长的速度延缓,会加重“饴糖现象”的发生,使出苗和成苗率下降。当然,用这些药进行种子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微生物孳生,有利于提高出苗和成苗率,但在低温、高湿条件下这种作用往往较小,通常难以弥补其加重“饴糖现象”对出苗和成苗带来的不利影响。

咯菌腈、多菌灵、福美双等杀菌剂,吡虫啉等杀虫剂,用于种子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幼芽生长无抑制作用,或者抑制作用很小。在地烂、温度低的条件下,用这些药拌种,一般不会加重对出苗和成苗的不利影响,而用这些药进行种子处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微生物孳生和地下害虫危害,有利于提高出苗和成苗率,因而在地烂、温度低的的条件下使用这些药拌种通常利大于弊。

另外,有些植物生长调节剂,如碧护赤·吲乙·芸薹、爱多收复硝酚钠等,其中含有促进小麦芽体生长、提高麦芽抗逆能力的活性物质,在低温、高湿条件下,用这些药进行种子处理,有利于减轻“饴糖现象”,提高出苗和成苗率。而多效唑等植物生长抑制剂,会抑制小麦幼芽生长,在低温、高湿条件下不宜使用这些药进行种子处理,否则会加重“饴糖现象”,降低出苗和成苗率。

( 来源:江苏农业科技报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