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呈大发生态势

发布时间:2019-03-30   浏览次数:1492


发生趋势: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发生面积约2950万亩。

预测依据

1.环境菌源总量大。近年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频率高,冬闲田、秸秆还田面积比例扩大,有利于田间菌源积累,环境菌源总量大。近日各地调查,稻茬麦区平均稻桩枝带菌率一般为0.5%-2.6%,其中定远、枞阳、桐城、南陵、贵池、太湖、繁昌、长丰、宿松等地偏高,一般为3.2%-7.9%,接近于近三年同期均值。淮北麦区玉米秸秆带菌率一般为0.5%-4.0%。当前环境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上升,田间菌源量将进一步增加。

2.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据省气象部门预报,春季(3-5月)全省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其中沿淮淮河以南大部偏多2成以上,沿淮淮北平均气温接近常年,淮河以南较常年偏高。春季(3-5月)的气候条件总体有利于全省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另据省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沿淮淮北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淮河以南偏多,部分地区有连阴雨。沿淮淮北平均气温较常年偏低,淮河以南偏高,有2次较为明显的冷空气过程,出现在上旬前期(2-4日)和中旬中期(16-17日)。4月上中旬淮河以南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气象条件有利于赤霉病发生流行。

3.寄主及田管措施等有利。全省小麦因播种期不同,生育进程不一,抽穗扬花期长,遇阴雨风险大;生产上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特别是淮北中西部地区感病品种占比大,赤霉病流行风险高;淮北麦区秋播偏迟,播种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稻茬麦区普遍整地质量不高,前期连续阴雨寡照,麦苗长势偏弱,田间大小苗现象普遍,为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普遍重施返青拔节肥。以上因素均有利赤霉病发生流行。

4.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据各地镜检调查,当前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0-33.3,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当地主栽小麦品种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意见

(一)防治任务:预计小麦赤霉病全省大发生,发生面积约2950万亩,预计需实施预防面积约7000万亩次。

(二)防治策略:在做好农业措施的基础上,落实“全程防控、分区治理、分类指导、统筹兼顾”防治策略,采取“预防为主、主动出击”和“适期防治、见花喷药”的防控措施,做到把准时期,选择防效好且对毒素抑制作用强的药剂,坚持两次防治不动摇,减轻病害发生程度,降低毒素含量,确保粮食安全。

(三)防治技术措施

1.农业防治:合理运筹肥水,及时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减轻病害发生程度。

2.化学防治

(1)防治适期:抓住小麦齐穗至扬花期开展一次预防(见花打药),施药后5-7天后开展第二次预防,对高感品种、生育期不整齐、花期遇多阴雨天气的田块,还应开展第三次防治。若小麦扬花期遇阴雨天气,可选择雨隙或抢在雨前施药,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防治药剂:选用丙硫菌唑、氰烯·戊唑醇、丙唑·戊唑醇、咪铜·氟环唑、戊唑·咪鲜胺、戊唑·噻霉酮、唑醚·戊唑醇、唑醚·氟环唑、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戊唑·福美双、丙环·福美双、丙硫·戊唑醇、甲硫·戊唑醇、咪鲜·甲硫灵、井冈·蜡芽菌等,或选择氰烯菌酯单剂与戊唑醇等混用。

(3)科学施药:选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智能植保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按药剂说明书推荐用药上限用足药量和水量,均匀喷雾。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智能植保无人机施药应添加助剂,增强喷雾质量,保证防治效果。

3.注意事项:药剂选择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统筹做好条锈病、叶锈病等病害兼治工作,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推行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交替轮换使用,避免或延缓产生抗药性。小麦籽粒感染赤霉病菌后在潮湿条件下可在麦穗或收获的麦堆中继续侵染,要及时收获,晾晒烘干,以免真菌毒素进一步增加。(来源:省植保总站)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