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中后期病虫发生趋势及防治意见

发布时间:2018-04-12   浏览次数:1424


一、 基本概况

2018年我县小麦种植面积45万亩。主栽品种有皖麦52、济麦22、周麦26、山农20等。当前小麦处于孕穗期。抽穗期20日左右。根据小麦品种布局、生长情况及主要病虫发生基数,结合病虫发生规律、气象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我县小麦中后期病虫总体中等至偏重发生。其中,纹枯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穗蚜中等发生;赤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病中等发生,部分易感品种地块偏重发生;叶锈病、条锈病、粘虫等病虫轻发生。

二、发生趋势及预报依据

1、纹枯病:中等发生,局部偏重发生。预报依据:纹枯病是土传病害,多年偏重发生,田间菌源量大。主栽品种如皖麦52、周麦26、山农20等抗病性差。当前病情上升较快。4月8日调查平均病株率18.9%,较近三年同期均值增加10.5%。小麦播量偏大,群体大,田间郁闭。

2、赤霉病:中等至偏重发生。

预报依据:

①、菌源充足:近年小麦赤霉病重发频率高,加之秸秆还田比例扩大,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当前田间菌源量已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随着气温回升,田间菌源量还将进一步上升。

②、气象条件有利:据县气象部门预报, 4月中下旬气温略偏高,降水正常, 有利于赤霉病发生。

③.寄主、田管措施适宜。小麦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不强,去年小麦播种晚,生育进程偏迟,长势偏弱,田间大小苗现象普遍;部分早播旱茬麦播期早、播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为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春季普施、重施氮肥比例大。以上因素均有利赤霉病发生为害。

3、小麦蚜虫:中等发生。

预报依据:

①4月8日调查有蚜株率17.5%,比近三年同期均值增加17.4%;百株蚜量41.4头,比近三年同期均值减少38.6%。

②随着温度的升高,蚜虫具有短期内激增的特点。

4、麦蜘蛛:偏轻发生。麦蜘蛛平均每市尺行长12头,比近三年同期均值增加132.6%。较偏重2012年同期均值减少75.3%。

5、小麦******病:中等发生,部分易感品种地块偏重发生。叶锈病、条锈病轻发生。

三、防治技术

总体防治技术   加强田间病虫情监测,病害重在预防,虫害达标防治。以农药减量控害保安全为目标,合理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在化学用药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健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大力推进植保无人机等高效植保机械,开展全程承包、代防代治等专业化统防统治,提高防治效率,确保防治效果。

1、小麦赤霉病:提倡见花打药,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且兼治后期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农药。可选用氰烯·戊唑醇、唑醚·戊唑醇、丙唑·戊唑醇、戊唑·咪鲜胺、咪铜·氟环唑、苯甲·多抗、苯甲·丙环唑、戊唑·百菌清、戊唑·噻霉酮、丙环·福美双、甲硫·戊唑醇、戊唑·福美双、井冈·蜡芽菌、申嗪霉素等,对水喷雾预防。若花期多雨或多雾,应在药后5-7天左右再喷一次。田间见病初期,漏防田块应用上述药剂适当加大用量,立即进行补治,以减轻病害后期危害损失。

2、小麦******病:小麦孕穗期,对上三叶病叶率达15%的田块,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腈菌唑等,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续施药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3、小麦锈病:当田间发现小麦条锈病单片病叶,要立即摘除发病叶片带到田外烧毁或深埋;对早期出现的发病中心,要立即围歼防治,控制其蔓延。大田条锈病病叶率达0.5%时,叶锈病病叶率达10%时,要立即进行普治。防治药剂品种、用量同小麦******病。重病田块在首次喷药10天后再喷一次。

4、小麦蚜虫: 注意保护利用天敌,重点保护好七星瓢虫、龟纹瓢虫、蚜茧蜂等优势种天敌。当天敌单位数与蚜虫数量比例大于1:150时,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不必施药防治麦蚜。当田间麦蚜发生量超过防治指标(苗期300头/百株,穗期500头/百穗)、天敌数量在利用指标以下时,可选用吡虫啉、吡蚜酮、啶虫脒、22%噻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氟啶虫胺腈等,对水喷雾防治,同时兼治麦田灰飞虱。后期穗蚜发生量大时,可用上述药剂加混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喷雾。

(来源:砀山县植保植检服务中心)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