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水稻成熟前的“三黄三绿”

发布时间:2017-07-17   浏览次数:1578


最近不少稻农朋友咨询有关现时期水稻发黄等现象,我平台上期也简要阐述的水稻“黄与黑”,这期本平台就详细的给大家讲解下什么是水稻的“三黄三黑”?

一、什么是水稻“三黄三黑”?

所谓水稻“三黄三黑”是指运用肥水管理措施实现水稻生长过程中叶色三次浓(黑)、淡(黄)交替变化,从而实现秆壮、穗大、粒饱,并获得高产。

叶色的浓淡不仅直观地反映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还反映了植株体内的氮素代谢水平。叶色“黑”,说明较多的光合产物与氮素结合形成蛋白质以供器官生长建成,进行所谓扩大型代谢。叶色“黄”则氮素代谢削弱,功能叶的光合产物贮存较多,即进行所谓贮藏型代谢,使苗健壮而不过旺。

二、水稻”三黄三黑”发生的时期?

第一次黄黑变化发生在分蘖期。

由于施用追肥,加上底肥的肥效,使秧苗生长旺盛,出现第一次“黑”。分蘖达到高产所需要的苗数后,开始晒田,出现第一次“黄”。一黑一黄的作用是促进适当分蘖、扎根、壮苗,黑得不够则分蘖迟缓,成穗不足。过黑不黄则叶片过大、组织柔嫩、分蘖不够健壮。所以,一黑一黄交替有利于建立高产的群体骨架。

第二次黄黑变化发生在节间开始形成到幼穗分化前,即在圆秆前。

晒田结束后开始复水,此时田间无效分蘖死亡,健壮的大分蘖迅速生长。叶色再度转绿出现第二次“黑”。但是晒田的时间较长,晒天期间复水落干,持续晒田期间叶色再度变淡,出现第二次“黄”。 二黑二黄是为了使大分蘖长粗,促进壮株大穗,防止后期倒伏。其中二黑旨在促进光合作用,不出现二黑则植株茎秆细瘦,叶功能下降、穗短粒少。相反,如二黑过头不出现二黄,则茎叶生长过于繁茂,碳水化合物贮存少,不利于茎节发育;同时,由于窜高,披叶,光照条件不好,易引发病虫害和后期倒伏。

第三次黄黑变化发生在穗发育期间。

复水后根据田间苗情施用穗肥,促进幼穗分化,促长大穗、多粒、大粒。施用虽非后,叶色再次转浓,出现第三次“黑”。到抽穗前3—5天叶色褪淡,出现第三次“黄”。掌握好这次叶色交替变化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获得高产。三黑不黑则光合效率低,养分供应减少,影响幼穗发育,难以实现穗大粒饱;反之,三黑过头,不出现三黄,则植株体内含氮水平过高,不利于灌浆,贪青晚熟、粒重降 低,同样难获高产。

“三黄三黑”理论是江苏老农陈永康在进行一季晚粳生产中提出的,在西南方稻区对于指导一季中稻,特别是中晚熟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早熟品种,一般只出现“二黄二黑”,晒田开始后,叶色褪淡,到幼穗分化复水后就坚持浅水灌溉,直至蜡熟断水。没有第三次发黄发黑。

( 来源:农医生资讯 )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