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与防治意见

发布时间:2016-04-08   浏览次数:1173

一、发生趋势:中等偏重,沿淮乡镇中等偏重至大发生(自然病穗率40%以上)。预计全县发生面积约95万亩。

二、预报依据:1、田间菌源量高。我站3月22-23日对稻桩子囊壳带菌调查,平均丛带菌率为12.72%、比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27.1%、比去年减少23%,平均枝带菌率为1.69%、比近3年同期均值增加14.2%、比去年减少17.2%。田间菌源广泛、菌源量高,满足了赤霉病大流行条件。2、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3月23日、4月1日稻桩子囊壳成熟度镜检,成熟度指数分别为49、45.8,预计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20日前后。我县小麦大部分在4月13-17日齐穗,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程度高。3、小麦品种及小麦栽培方式等总体有利赤霉病发生。我县种植的小麦品种如豫麦、淮麦系列、泛麦5号、济麦22、烟农5158等均不抗赤霉病;加之小麦偏施氮肥现象普遍,特别是小麦播量大,群体密度高,田间郁闭等,均有利赤霉病菌侵染为害。4、气候条件十分利于赤霉病大发生。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我县降水偏多、平均气温较常年略偏高。尤其是4月15-18日、24-27日两次降水过程对赤霉病流行十分有利。5、根据安徽省农作物病虫监测预警平台,运用气象相似年等预测方法分析,今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与大发生的2015年相似。

三、防治意见:今年赤霉病需要两次防治。即:小麦齐穗至扬花期(见花打药)开展首次预防,在第一次防治一周后,开展第二次防治。各乡镇要高度重视,利用发放补助的农药,在4月15日前后,根据小麦生育进程、见花打药,全面开展以预防赤霉病为主的小麦“一喷三防”。注意农药交替使用。第二次用药要选用内吸性和治疗作用好的药剂,注意兼治锈病、白粉病等叶部病害。

四、防治方法:选择内吸性强、持效性长且兼治后期叶部病害的复配制剂农药。如氰烯菌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咪锰•多菌灵、苯甲•多抗、咪鲜•甲硫灵、戊唑•多菌灵、戊唑醇•福美双、氰烯菌酯、戊唑•噻霉酮等。上述农药任选一种,按说明书推荐用量上限,采取“二次稀释”方法,兑水30-45公斤,均匀喷雾。在用药防治时可辅助使用植物调节免疫剂和减量增效助剂,如低聚糖素、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健等,调节小麦生长,提高小麦免疫力,增强抗病性,减少化学农药用量。

(来源:阜南农委)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