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小麦赤霉病、穗蚜发生趋势及防治技术意见

发布时间:2015-04-18   浏览次数:1547

一、小麦赤霉病

1、发生趋势:偏重发生,部分田块大发生。 

2、预报依据:

(1)田间菌源量高。据全市各植保站稻桩带菌率调查,凤台:丛带菌率平均15.8%,枝带菌率平均3.2%;潘集:丛带菌率平均8.4%,枝带菌率平均2.6%;市站:丛带菌率平均17.2%,枝带菌率平均3.7%;与近3年相比,丛带菌率上升24.1%,枝带菌率上升25.3%。带菌率具备大发生条件。

(2)品种及栽培措施有利病害发生。我市主栽品种烟农19、烟农5158、济麦22、山农17、淮麦29等均为感病品种,且今年我市小麦播量偏大,氮肥使用量大,田间湿度高,有利于病害流行。

(3)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我站3月30日镜检病菌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17.6,4月13日镜检子囊壳成熟度指数为73.4,推算子囊孢子释放盛期为4月18—22日,与我市大面积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

(4)未来气候条件对赤霉病发生十分有利。小麦抽穗扬花期雨日、雨量、空气湿度对该病的发生程度起决定性作用。据气象部门预报,我市4月中旬末至下旬多阴雨天气,正值我市小麦大面积的抽穗扬花期,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侵染流行。

 二、小麦穗蚜

1、发生趋势:偏重发生,部分田块大发生。 

2、预报依据:据我站系统调查,田间前期蚜量偏低,3月以来气温快速上升,蚜虫普遍发生。4月9—10日大田普查,前期防治纹枯病对蚜虫进行兼治的田块,有蚜株率一般6—38%,平均21.6%,百株蚜量50—370头,平均231.5头;部分未防田块蚜量激增,有蚜株率达70—100%,百株蚜量1500—3000头。由于蚜虫世代周期短,繁殖速度快,未来气候条件对穗蚜无不利影响,预计小麦抽穗后,蚜量仍将继续上升。 

三、防治技术意见

推行小麦病虫总体防治技术,在小麦初花期全面喷药预防,同时兼治穗蚜,增施叶面肥,开展小麦“一喷三防”。 

1、防治适期: 4月20日前后小麦初花期开展第一次药剂防治(扬花10%左右打药)。若花期多阴雨或多雾霾天气,应在施药后5-7天,再补治一次,同时注意轮换用药。 

2、防治方法:防治赤霉病,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用25%氰烯菌酯150毫升(亩用水量不少于40公斤),或59.7%咪锰·多菌灵制剂50克,或 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40%多菌灵胶悬剂150毫升,或亩用有效成份烯肟·多菌灵13-27克,或戊唑·咪酰胺18-20克,或戊唑·多菌灵22-30克,加25%吡蚜酮20克,或40%吡虫啉40克,或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30克,兼治麦田穗蚜和灰飞虱,再加磷酸二氢钾200克,机动喷雾器每亩对水25公斤,手动、电动喷雾器对水30-40公斤均匀喷于穗部。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