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阜阳市小麦春季田管技术建议

发布时间:2015-03-06   浏览次数:1418


节后,市农技中心会同各县市区农业部门技术人员采取定点观察与随机抽查的方法,对全市小麦苗情进行了全面的调查,从生长情况看,今年大田苗情总体好于常年,一、二类苗合计占比高达90.6%,34处苗情监测点平均主茎叶龄8.4叶、平均单株茎蘖4.9个、平均次生根12.1条、平均群体亩茎蘖数101.5万,4项长势指标全部达到一类苗标准。同时存在着旺苗比例偏大,且呈增多趋势;部分田块小麦根系发育不良,次生根偏少;南部沿淮稻茬区域晚播弱麦较多;部分小麦受到冬季冻害影响;局部病虫草害较重;部分麦田水肥调控不当等问题。在小麦生育进程整体提前的情况下,“倒春寒”、倒伏、病虫害等隐患较大。针对以上存在问题及隐患特提出七项春季麦田管理技术建议以供参考:

1、抢抓时机除好草。针对今年麦田杂草密度高、草龄大、危害重,小麦群体大、田间郁闭,不利喷药,冬前化除面积不大特点,各地应抢抓有利天气,在天气晴好、无风或微风条件下,及时开展化除,消灭杂草危害。开展化学除草应根据麦田草相结构,正确选用除草剂:防除猪殃殃等阔叶杂草,可亩用3%双氟磺草胺·唑草酮(春收)悬乳剂50毫升,或50克/升双氟磺草胺悬乳剂10-12毫升,或20%氟氯吡啶酯·双氟磺草胺水分散剂5克兑水40公斤茎叶喷雾。防除看麦娘、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亩用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40-60毫升,或15%炔草酯微乳剂30-40毫升,或7.5%啶磺草胺(优先)水分散粒剂12.5克,兑水40公斤,在小麦拔节前茎叶喷雾。防除禾本科、阔叶混生杂草,可亩用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毫升加6.9%精恶唑禾草灵水乳剂40-60毫升兑水40公斤,在小麦拔节前茎叶喷雾。在小麦拔节后开展化学除草,应选择相对较为安全的氯氟吡氧乙酸(使它隆)除草剂。

2、因地制宜控好苗。针对生长过旺小麦在拔节前除应严控肥水供应外,还可采取深中耕、镇压、喷施化控剂等措施控旺。密旺小麦可采取人工疏苗方式以降低密度,比较方便的是耙压和楼穿,反复耙压时应注意沿同一方向进行,楼穿应垂直麦行进行,此项措施仅限小麦起身前应用。化学控旺一般用10%多效·甲哌鎓(矮丰)可湿性粉剂40-50克/亩,或5%烯效唑20-40克/亩,或壮丰安40-50ml/亩,兑水30公斤,于小麦返青至起身期均匀叶面喷施,小麦拔节后不再采用化控方式。针对弱苗应分类管理,采取以促为主的措施。对茎蘖不足的小麦应早追速效肥,以促其早分蘖、早返青、提高春季分蘖成穗。对因播种过深造成的根系发育不良黄弱小麦,应“双管”齐下,一方面进行中耕松土,另一方面及时喷施“美洲星”等叶面肥或叶面喷施1%的尿素与0.2-0.3%的磷酸二氢钾混和液,弥补根系吸收能力的不足。对因渍害造成的黄弱小麦在消除田间渍害的同时,尽可能开展中耕划锄,以破除土壤板结,提高土壤通透性,还要及早追施速效肥,多喷叶面肥,以促进生长。

3、全面动员施好肥。主要抓好三肥:一抓返青肥。返青肥施用一定要慎重,对底肥施用不足、小麦群体不够、个体发育较弱应以促为主的麦田,可早施适施返青肥,一般亩施尿素3-5公斤,以增加春季分蘖,巩固冬前分蘖,提高亩成穗数。对于壮苗及旺苗不施返青肥。二抓拨节肥。拔节期是小麦分蘖两极分化,小穗小花发育的关键时期,追施拔节肥对提高分蘖成穗、减少小穗小花退化、增加亩穗数和穗粒数具有重要作用,已被实践证明。近年来,我市小麦追施拔节肥技术得到了普及,在小麦生产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仍有相当多的农民对小麦拔节肥追施技术把握不准。施用小麦拔节肥要进行“五看”:一看天,最好利用降水进行追肥,不但省时省力,而且能较快的发挥肥效。二看地,看土壤墒情是否适合追肥,如果土壤墒情不好,必须带水追施,否则达不到追肥效果。三看小麦生育进程,根据小麦发育进程灵活掌握,一般掌握在小麦群体叶色退淡、基部第一节间定长时追施(3月底、4月初)。最佳时期是在小麦第一节间定长,第二节间刚刚超过第一节间长度时追施。过早追施会导致小麦第一节间拉长,不仅增加倒伏的隐患,还会促进无效分蘖生长,造成小麦田间荫蔽,诱发病虫害。过晚追施就错过了小麦需肥高峰期,不但不能满足小麦对营养的需求,还易造成小麦后期贪青晚熟。四看肥料,一般用尿素追肥较好。五看苗情,旺麦少施晚施,甚至不施。如果小麦拔节后仍长势较旺,可适当推迟追肥时间,一般推迟5-7天,也可根据实际推迟更长。弱麦多施早施。要根据实情确定追肥量,壮苗麦田亩施尿素5~6公斤。氮肥过足的旺苗麦田推迟少施,亩可施尿素3~4公斤,如倒2叶抽出时小麦叶色仍不褪淡,就不施。氮肥明显不足、拔节前叶色过早发黄的弱苗,可适当增加用量提前施用,亩施尿素8~10公斤。还要选择合适的施肥方式,行距较宽的麦田选择用耧串施效果最显著,行距较窄麦田一般趁雨撒施。三抓叶面喷肥。叶面喷肥已成为我市小麦生产上一项行之有效的增产措施。小麦拔节孕穗期和灌浆期进行叶面喷肥,可以补充养分和水分,调节植物体内的生理机能,具有延长叶片功能期,抗旱、抗青枯、抗干热风等作用,是一项简单有效,增加粒重的增产措施,小麦叶面喷肥的次数一般2-3次,常用叶面肥主要有磷酸二氢钾、尿素、微肥、美洲星叶面肥等。麦田缺氮,表现症状为长势变弱,分蘖少,下部叶片变黄,应喷施1%-2%尿素溶液,优质强筋小麦中后期喷洒尿素溶液,可以增加粒重,改善品质;麦田缺磷,小麦分蘖明显减少,根系不发达,叶片暗绿,叶尖紫红色,植株矮小,应喷洒0.3%-0.5%磷酸二氢钾溶液。 叶面喷肥可与防病治虫农药混合喷施,严格喷施浓度,防止浓度过高出现烧叶现象。喷施时间应选择无风的阴天或晴天,上午9时以前,下午4时以后。喷施雾滴在叶片上停留时间越长,效果越好,可在喷施时加入少量中性洗衣粉,更利于作物吸收。

4、提高认识防好病。要高度重视三病防治:一是注重早春防治小麦纹枯病,特别是沿淮稻茬及低洼麦田,当纹枯病发病株率达到20%时应立即开展防治,可亩用20%井·蜡芽(纹真清)悬浮剂100毫升,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克,加水30~40公斤喷雾防治,药液应喷到小麦茎干的下部,因群体过大不易喷施到位时应加大喷施药液总量(药、水同增)。二是中后春注重防治小麦锈病,要特别突出小麦条锈的早发现、早防治,防治锈病可用20%三唑酮乳油40~50ml,或25%戊唑醇乳油30~40ml,对水均匀喷雾。三是注重预防赤霉病。春季气温7℃以上,土壤含水量大于50%,在降雨或空气潮湿的情况下,赤霉病菌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迟熟、颖壳较厚、不耐肥品种发病较重,田间病残体菌量大发病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粘重土壤发病重,偏施氮肥、密度大、田间郁闭发病重。赤霉病重在预防,关键在于抓住时机+足量用药+足量用水+二次用药。防治时机为抽穗至扬花初期、降雨前6-24小时+5-7天后再次防治,其次为雨停后24小时内最晚36小时或雨间歇期间喷药+5-7天后二次用药。一次用药一般在始花期,即在小麦齐穗扬花初期(扬花株率5~10%)用药。药剂应选择渗透性、耐雨水冲刷性和持效性较好的农药,每亩可选用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200毫升,或40%戊唑·咪鲜胺水乳剂20~25毫升,或28%烯肟·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95克,对水30~45公斤细雾喷施。二次用药方式第一遍药可提前到小麦孕穗破口期,视天气情况、品种特性和生育期早晚再隔7天左右喷第二次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喷药时要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如复配用药可采取咪鲜胺+多菌灵或恶唑醇+福美双进行复配。

5、突出重点治好虫。以小麦穗蚜防治为主,配合防治小麦苗蚜、麦蜘蛛、吸浆虫、粘虫等。当条播小麦单行33cm长,有麦圆蜘蛛200头或麦长腿蜘蛛100头时,应及时用药剂防治,每667m2用73%克螨特乳油15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3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8-1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喷雾。起身拔节期于中午喷药效果最好;抽穗后气温较高天气则应于上午10时以前和下午4时以后喷药。当平均每百株小麦有蚜500头以上,或者有蚜株率大于25%时,应及时打药防治。每667m2用25%蚜螨清乳油50ml,或40%氧化乐果乳油50-100m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15g,手动喷雾器加水50-75kg,机动喷雾器加水10-15kg喷雾防治。防穗蚜效果较好的农药还有吡蚜酮、啶虫咪、福啶虫胺腈等。既使未达防治指标,当点片蚜虫发生较重时,应立即进行挑治,以防扩展。一次用药效果差时,应进行二次用药。为减少施药用工可采取“一喷三防”方式,即把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混合进行一次喷施。

6、强化宣传防好冻。我市每年都会发生“倒春寒”,如寒潮强度较大,就会造成小麦春季冻害或低温冷害,尤其是干旱时冻、冷害就会加重发生。因此,要做好预防春季冻害或低温冷害的准备工作,要随时掌握天气预报情况,在寒潮来临前采取灌水、熏烟、喷施防冻剂等措施进行预防。寒流过后要及时检查苗情,发现叶片严重干枯,心叶、幼穗如水浸状等冻害现象的,要及时采取补施氮肥或喷施叶面肥、补水等补救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冻害损失。

7、有所侧重治好渍。中后期小麦如遇24小时渍害,产量就会受到较大损失,南部稻茬及低洼地区小麦极易因连阴雨造成严重的涝渍。因此,这些麦田要早疏“三沟”,保证排水畅通,以预防涝渍危害的发生。(来源:阜阳农业委员会)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