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5年安徽省油菜春季田间管理建议

发布时间:2015-03-07   浏览次数:2166

2015年1-3月气温波动很大,雨雪较多,对油菜正常健壮生长影响较大,易造成油菜病虫害的发生、渍害和冻害。春季应加强田间管理,以减轻不利天气对油菜影响。

一、及时防控油菜霜霉病和软腐病

近期安徽省油菜主产区的雨雪较多,造成土壤湿度大,土壤缺氧、容易产生渍害,引起油菜烂根、地上部分黄叶增多、花蕾分化减缓、落蕾落花率增加,植株抗性下降,加重病虫害发生,且容易发生倒伏,严重影响油菜正常的生长。当前搞好清沟排渍是油菜春季田间管理的头等大事。要逐级疏通加深“三沟”, 预防倒伏,保持“三沟”畅通,预防渍害及病害发生。做到耕层无暗渍,沟内无明水。

由于干旱、渍害和冻(冷)害致使油菜植株抗病能力下降,气温回升后易引起蕾薹期霜霉病和软腐病的发生,当霜霉病病株率达20%以上时,喷洒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喷兑好的药液60-70升,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软腐病发病初期,全田喷洒农用链霉素400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400-600倍液, 每隔7-10天1次,连续防治2-3次。

二、防寒抗冻

气温波动较大,低温雨雪是造成油菜冻(冷)害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早熟油菜,抽薹开花较早,娇嫩的花器最容易遭受冻(冷)害,造成开花不结荚,引起较大幅度减产。对已经受冻的花序可作剪除处理,去掉受冻的早薹,增施氮、磷肥以促进分枝生长和花芽分化。同时补施少量钾肥或撒施草木灰提高土温,增强油菜的防寒抗冻能力,预防后续冻(冷)害。

三、促控结合,平衡施肥

目前我省油菜已基本进入蕾薹期,早熟油菜已进入初花期。春季油菜生长迅速,及时追施薹肥可显著增加分枝和花蕾,提高产量。追施蕾薹肥需根据苗情,在薹高10厘米以前追施适量速效氮、磷、钾肥及硼肥。对于前期干旱严重,油菜苗较小的3类苗,采用叶面施肥和土壤施肥双重措施促进油菜生长,每亩追施尿素5-6公斤、氯化钾3-4公斤,同时每亩用速效硼(有效硼含量>20%)40克对水叶面喷施2次。机动喷雾器亩用药液量12-15公斤,手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亩。每次间隔7天左右。

对于长势中等的2类苗,每亩追施尿素3-4公斤、氯化钾2-3公斤,同时每亩用速效硼(有效硼含量>20%)40克对水叶面喷施2次。机动喷雾器亩用药液量12-15公斤,手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亩。每次间隔7天左右。

对于长势正常的1类苗,在抽苔初期可每亩追施尿素2-3公斤、氯化钾1-2公斤。如果油菜长势旺盛,则可不施蕾薹肥,以免造成贪青倒伏,病害加重。如果基肥未施硼肥或施用量不足,则每亩用速效硼(有效硼含量>20%)60克、磷酸二氢钾150克对水叶面喷施,连续喷施2次,机动喷雾器亩用药液量12-15公斤,手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亩。每次相隔7天左右。

巧施初花肥:适当追施初花肥可以增加油菜每角粒数和千粒重,提高油菜产量。对于免耕油菜尤其是后期易早衰的田块可在初花期每亩追施尿素2-3公斤。对于长势旺,薹期施肥量大的田块可不施肥;对早熟品种不施,或在始花期少施。

四、花期及时防控菌核病

初花到盛花期是防治菌核病的关键时期。气温高低波动大,易造成油菜高温时油菜蕾薹期旺长及低温倒春寒天气下茎杆开裂,易发病害。花期受冻的油菜抗病能力下降,菌核病可能加重。花期雨水较多,也易造成菌核病的大发生。

防治方法:

① 清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

② 有劳力的地方可摘除病叶、黄叶,以减少病源和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控制病菌蔓延

③ 药剂防治。在油菜的初花和盛花期各防治1次,在油菜初花期可采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亩用量100-150克)或25%咪鲜胺(亩用量100克)兑水喷施,7-10天后的盛花期进行第二次防治,重点喷洒在植株中下部茎秆和上部枝叶上,采用机动喷雾机喷药,可使植株表面获得足量的药液,效果更好。机动喷雾器亩用药液量12-15公斤,手动喷雾器不少于30公斤/亩。

五、及时防治虫害

油菜抽薹开花期及青角期主要害虫为:蚜虫和潜叶蝇,当10%的茎枝或花序有蚜虫,每枝有蚜3-5头时,可选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2500~4000倍液,或48%噻虫啉悬浮剂2000~3000倍液,或5%高效顺反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喷雾防治。

近年来,油菜潜叶蝇明显上升,尤其是春后4月上、中旬,油菜中、下部叶片危害较重,对油菜的产量和质量影响较大。

防治方法

① 毒糖液诱杀。成虫发生期用30%糖水,配成 0.05%敌百虫液。在每距离3米左右点喷10-20株,3-5天1次,共4-5次。

② 在幼虫初期,用20%氰戊菊酯3000倍液;或50%辛硫磷1000倍液;或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8天用药1次,连续用药2-3次效果较好。  

(来源:安徽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