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水稻抽穗破口前应慎用唑类杀菌剂

发布时间:2014-09-07   浏览次数:2076

近几年来,每年都有许多由于唑类杀菌剂施用时期不当或过量喷施而造成水稻抽不出穗,严重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典型症状是抽穗不良、出现严重的包颈现象和不能抽穗。

一、唑类杀菌剂种类和原理。

唑类杀菌剂包括烯唑醇、戊唑醇、丙环唑、三唑酮、己唑醇、腈菌唑、氟硅唑等,上述唑类杀菌剂的杀菌机理基本相同,主要通过抑制真菌体内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而发挥作用,这些药剂对水稻等农作物体内赤霉素的形成也会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可导致水稻不能正常抽穗和结实。

二、唑类杀菌剂的正确使用。

这些唑类杀菌剂通常在低于对作物产生药害的剂量下即对农作物病害有良好的防治效果,按登记的推荐剂量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对农作物产生药害。从唑类杀菌剂的特点看,它们特别适合在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使用。这一时期水稻纹枯病一般处于发病初期,按正常剂量或者适当加量使用这些药剂,不仅对纹枯病有良好的防效,还能抑制基部节间拔长,防止后期倒伏,而对水稻抽穗一般没有不良影响。

三、唑类杀菌剂的药害和解除

如果在水稻破口抽穗初期过量施用唑类杀菌剂或用水量不足易产生药害,造成包颈不出穗,严重时可至水稻绝收。解除药害方法,在造成药害初期可通过适量喷施赤霉素等生长调节剂,能迅速缓解药害,促进水稻恢复生长。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