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2014年宿州市夏秋季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

发布时间:2014-06-01   浏览次数:2177

为切实提高我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农作物病虫危害,增强重大病虫预警防控性,根据我市生产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2014年宿州市夏秋季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预案》,扎实做好我市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确保我市全年农业生产目标顺利实现。

一、病虫发生趋势

根据综合分析预测:我市夏秋季主要农作物主要病虫仍呈中等偏重发生趋势。其中玉米病虫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1000万亩次;大豆病虫偏轻发生,发生面积约300万亩次;果树病虫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00万亩次;棉花、水稻病虫中等发生,约需防治面积100万亩次;蝗虫偏轻发生,夏秋蝗发生面积22万亩次。

二、防治工作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科学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监测和预警,推进以现代绿色植保技术为重点的防治技术创新和集成,提高病虫防治效益,切实增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能力,强力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将病虫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保障农业安全生产,确保粮食增产行动目标实现,促进我市种植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防治任务与目标

防治任务:2014年全市玉米、大豆、棉花、水稻、果树病虫需防面积分别约为1000万亩次、300万亩次、80万亩次、30万亩次、600万亩次,夏秋蝗需防面积22万亩次。实施玉米、大豆、果树、水稻等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320万亩次。

防治目标:通过有效防治,将玉米、大豆、棉花、果树等重大病虫和蝗虫造成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具体目标是:夏玉米粗缩病病株率控制在3%以下;玉米螟等钻柱型害虫蛀茎株率控制在10%以下。大豆食心虫虫食率控制在5%以下。棉铃虫、盲蝽象被害率控制在7%以下;棉叶螨红叶株率控制在10%以下。梨、苹果重大病虫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蝗虫防治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危害”的总体目标。

通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推广病虫绿色防控技术,使实施区玉米、大豆、果树、水稻病虫用药次数亩平均减少1-2次,化学农药亩使用量下降15-20%,降低病虫害防治成本,保障农产品产量与质量安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防治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治工作责任重大、涉及面广,事关农业生产安全、生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各地要高度重视,强化政府植保公共服务职能,落实重大病虫防控属地管理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到实处。市、县(区)两级均已成立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部,各地要在指挥部的统一领导和协调下,明确各相关部门职责,合力搞好病虫害防治。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是病虫害防治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切实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重大病虫区域性发生时,以当地指挥组织防治为主;重大病虫跨区域严重发生时,由省指挥协调、部署防治,各地具体组织实施。

(二)强化病虫监测,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预警信息。农作物病虫发生种类多、周期长,突发性、暴发性特点明显,加上各地栽培条件不一,气候复杂多样,不同区域间病虫发生差异大。各地要切实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工作,按照省农委《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植保工作要点的通知》(皖农办植〔2014〕8号)要求,确保测报技术人员全员在岗,认真按照测报规范开展调查,及时准确做出重大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建立病虫发生防治定期汇报和重大病虫防控工作通报制度。大力推行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

(三)加大宣传指导力度,广泛普及防治技术。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QQ平台、语音电话、网络、明白纸、防治现场会、农民田间学校等形式,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示范县等项目,大力宣传普及重大病虫防治技术。在病虫防治关键时期,要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引导农民科学防控重大病虫害,切实提高病虫防治质量和效益。

(四)抓住重点,科学防控。玉米粗缩病、玉米螟、粘虫、梨炭疽病、大豆食心虫、棉盲蝽象、斜纹夜蛾、棉铃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重大病虫流行性、突发性强,发生面广,危害性大。各地要以重大病虫为防治重点,关键时期要广泛组织发动农民群众全力开展防治,打好重大病虫应急防治硬仗。要大力推行农业生态调控、物理防控、生物农药应用等技术,努力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与使用量,大力提升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展示区,积极开展害虫性诱剂、杀虫灯、黄(蓝)板、防虫网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型农药助剂、高效施药机械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不断提升重大病虫害防治技术水平。

(五)扎实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进一步提高防治工作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坚持“政府扶持、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扶持发展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健康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专项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切实解决现阶段农村千家万户治虫防病难问题,努力提高现代植保公共服务水平和重大病虫害的应急防控能力。

(六)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防治用药安全。要切实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督管理,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加大查禁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药行为,净化农药市场,提高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效果,保护农民利益。

(七)加大经费投入,确保防治工作顺利开展。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治工作是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措施之一,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各地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作物防灾减灾经费列入当地财政预算,加大资金投入。上级财政下拨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经费要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确保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防治等工作顺利有效开展。

五、主要防控技术

(一)玉米病虫害

1.防控策略

以种植抗(耐)病品种和健身栽培为基础,采取生态控制、诱杀防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控策略。

2.主推技术

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栽培避害、控害技术;药剂控害技术;灯光、性诱剂诱杀技术;种子药剂处理技术;烟雾机施药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1)播种期

防治对象:土传或种传病害、粗缩病和地下害虫、二点委夜蛾、灰飞虱、蓟马。

防治措施:

①调整播期。午季作物收获后,不要急于播种玉米,推迟至6月10日后再播种,使玉米苗期感病阶段避开粗缩病传毒昆虫灰飞虱一代成虫麦田迁出峰期,有效控制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②小麦收获后先灭茬,再播种玉米,控制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和为害。

③种植抗(耐)病品种。推广抗(耐)病性较好的郑单958、蠡玉16、东911、中单909、秦龙14、苏玉20、鲁宁202、隆平206、武玉17、金丹3号等玉米品种;玉米粗缩病重发区,选择对粗缩病抗性较好的农大108、蠡玉16、蠡玉35、中科4号等玉米品种。

④种子处理。选用包衣种子,或用福美双·克百威悬浮种衣剂、辛硫磷·福美双种子处理微囊悬浮剂、吡虫啉·戊唑醇·福美双悬浮种衣剂、戊唑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也可用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粒剂拌种。

⑤精耕细作,平衡施肥,合理密植,培育健壮植株,提高田间通透性、降低发病程度。

(2)苗期

防治对象:粗缩病、灰飞虱、蓟马、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粘虫等。

防治措施:

①灯光诱杀。每30亩架设一盏频振式杀虫灯,傍晚开灯,次日零时关灯,诱杀玉米螟、棉铃虫、地老虎、二点委夜蛾、粘虫、金龟子、蝼蛄等害虫。

②地老虎、粘虫低龄幼虫盛期,重发田块亩用有效成分高效氯氰菊酯1克或氯氟氰菊酯0.5克,对水喷施玉米苗。

③夏玉米出苗后及三叶期,亩用吡蚜酮有效成分5克对水喷洒玉米苗和田间及田埂、地头、沟边杂草,防治灰飞虱,连续喷2次。

④二点委夜蛾低龄幼虫盛期,重发田块亩用有效成分甲维盐0.2克,或氯虫苯甲酰胺1克,对水喷施玉米基部及其周围土壤。

⑤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合理施肥浇水,创造利于玉米生长、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结合田间定苗拔除粗缩病病株,减少毒源。清除玉米苗周围的麦秸、麦糠、杂草等覆盖物,消除二点委夜蛾适生环境。

⑥苗后喷施有机磷农药防治灰飞虱、二点委夜蛾、地老虎、粘虫等害虫,要与化学除草间隔7天以上,以防产生药害。

(3)穗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蚜虫、褐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纹枯病等。

防治措施:

①诱杀成虫: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从成虫始见期起,每亩分别悬挂相应的性诱剂诱捕器1-2个,高度超过作物顶部20-30厘米。每5天清理1次诱捕器,每30天左右换一次诱芯。

②生物防治:在春玉米田一代玉米螟产卵盛期和夏玉米田二代玉米螟产卵盛期,亩用16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200-300克,或8000IU/毫克的Bt可湿性粉剂100-200克,按药、水、干细沙0.4:1:10的比例配成颗粒剂丢心。

③化学防治:玉米螟于玉米心叶末期(大喇叭口期)花叶株率达5%-10%时进行挑治;花叶株率达10%以上时进行普治;花叶株率超过20%,或百株玉米累计有卵30块以上,需连防2次。每亩选用有效成分辛硫磷12-16克或甲维盐0.25克拌10千克细沙制成毒土丢心。也可亩用有效成分乙酰甲胺磷16.2-21.6克或氯虫苯甲酰胺0.2克,对水30-40千克喷雾。

④玉米蚜虫点片发生时进行挑治,当有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应进行全田普治。选用对蚜虫高效、对天敌杀伤小的药剂防治,每亩可使用有效成分吡虫啉3克或啶虫脒1.2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

⑤玉米褐斑病、小斑病、弯孢霉叶斑病等叶部病害田间发病初期,亩用有效成分代森锰锌100-150克、烯唑醇6.25克、吡唑醚菌酯2-3克,对水30-40千克均匀喷雾,重发田块7-10天后再喷1次。喷药时,可在药液中加入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以促进植株生长,防止早衰。

⑥玉米纹枯病田间发病初期,亩用井冈霉素水剂或可溶粉剂有效成分10克对水喷施玉米基部,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⑦玉米穗期田间喷雾施药难度增加。示范推广热力烟雾机施药技术防治穗期多种病虫害。

⑧及时追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抗病性。汛期注意排水,避免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可减轻病害发生程度。病害发生初期,人工摘除病叶并带出田外集中处理,可减少病害再侵染来源,降低病害发生程度或推迟发生期。

(4)粒期

防治对象: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高粱条螟、蚜虫、锈病等

防治措施:

①田间及时更换玉米螟、棉铃虫、桃蛀螟和高粱条螟等性诱剂诱芯,以诱杀成虫。

②玉米授粉后,花丝开始萎蔫时,玉米螟虫穗率达10%或百穗花丝有虫50头时,先剪去穗顶花丝,再亩用有效成分乙酰甲胺磷16.2-21.6克或氯虫苯甲酰胺0.2克,对水30-40千克,对准玉米穗顶喷施。

③当玉米蚜虫蚜株率达到30%-40%,出现“起油株”(蜜露)时,及时防治蚜虫,方法同穗期。

④田间初见玉米锈病病叶时,亩用有效成分三唑酮12克对水喷雾防治,视病情发展连喷2-3次,每次间隔7天左右。

⑤玉米粒期植株高,施药难度大。示范推广热力烟雾机施药技术防治病虫害。

⑥玉米收获后将秸秆进行粉碎还田,或集中销毁,压低翌年玉米螟越冬基数。及时清除田间病株残体,重病田秸秆要深翻还田或腐熟还田,以减少翌年病害的初侵染源。冬闲田要及时翻耕,破坏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

(二)大豆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健身栽培为基础,协调应用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措施,加强测报,抓住适期,科学用药。

2.主推技术   生物药剂控害技术、灯光诱杀技术。

3.具体技术措施

①苗期和分枝期   防治对象:根腐病、霜霉病、褐斑病、蚜虫、地下害虫等。防治措施:防治根腐病等病害,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恶霉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灌根。当百株蚜量500头时,亩用抗蚜威有效成分8克或吡虫啉有效成分4克对水喷雾防治蚜虫。田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大豆生长期间,每天傍晚开灯,第二天凌晨关灯,诱杀金龟子、蝼蛄、豆天蛾、大豆食心虫、豆荚螟等害虫。

②开花结荚期    防治对象:豆天蛾、大豆食心虫等。防治措施:在豆天蛾卵孵盛期亩用8000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50克对水喷雾;幼虫3龄之前,百株有幼虫10头时,亩用阿维菌素有效成分1克对水喷雾。在大豆食心虫成虫始盛期后7—10天,亩用毒死蜱有效成分40克,或氯氟氰菊酯有效成分0.5克对水喷雾,此时大豆旺长可喷施“豆歌”作物调控剂。

③鼓粒期    防治对象;豆荚螟、大豆造桥虫等。防治措施:豆荚螟产卵高峰后5—7天,亩用氰戊菊酯有效成分8克对水喷雾,同时兼治大豆造桥虫。

(三)棉花病虫害

1.防治技术策略

以推广应用抗(耐)病虫品种、健身栽培为基础,保护和利用天敌,协调应用农业、生物、化学等防治措施。

2.主推技术

①生态控害技术。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田管;全程调控。

②科学用药技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治主兼次,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主要害虫不同代次轮换用药。

③示范应用频振式杀虫灯和斜纹夜蛾性诱剂。

3.具体技术措施

防治苗期病害:亩用有效成份甲基硫菌灵17.5克或多菌灵12.5克或三氯异氰尿酸50克等药剂对水喷雾防治。

防治棉花枯黄萎病:田间初见枯萎病病株时,亩用乙蒜素有效成份20克或10亿活芽孢/克枯草芽孢杆菌制剂100克或福美双100克等灌根或喷雾。

棉盲蝽、棉叶螨、棉蚜、地老虎等虫害田间虫量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选择对路药剂进行防治。当百株三、四、五代棉铃虫百株低龄幼虫10头时,在低龄幼虫盛期施药防治;当百株斜纹夜蛾初孵幼虫2窝时,抓住在二龄幼虫分散前防治;甜菜夜蛾重发时,在低龄幼虫盛期防治。三种夜蛾科害虫推荐药剂为:亩用有效成份氟铃脲或氟啶脲3-4克或甲维盐0.8克或茚虫威2.7克或虫酰肼20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5克等。防治要在下午4时后,不同作用机理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并注意棉田外寄主如大豆、山芋等作物田三种害虫的防治。

(四)果树病虫害

1、防治策略

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报;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促进果园生态系统平衡;坚持预防为主,科学用药,示范推广热力烟雾机施药技术;确保水果生产和质量安全。

2、主推技术

①人工防治:摘除病叶、病果,带出园外销毁。

②生态调控技术

加强田间管理,减少降低病虫基数;合理夏剪,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合理排灌,避免园内积水。

③物理控害技术

(1) 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在果园可用来防治桃蛀)果蛾、苹小卷叶蛾、金龟子类、天蛾类、夜蛾类等害虫。挂灯园要加强管理,及时清除虫体。

(2) 加强对果实套袋管理。套袋园黄粉虫和康氏粉蚧是防治重点,要定期解袋,提前预防。

④生物防治技术

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加强诱捕器管理,每亩挂诱捕器3-5个,注意水盆杀虫的要经常加水,使水面距诱芯2cm左右,粘板杀虫的要经常换粘板,以达到最佳杀虫效果。

⑤推广精准施药技术。推广应用精准施药配套系列量具,提高防效,不随意加大使用浓度。

(五)水稻病虫害

1、总体防治技术

①水稻播种至秧苗期:抓好种子处理,重点预防种传病害(恶苗病、稻瘟病、干尖线虫病等)和传病虫媒,预防虫传病害(病毒病);适时防治灰飞虱、白背飞虱、稻蓟马、螟虫等。

②水稻破口(前)期:重点防治穗瘟、稻曲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等病虫害。根据水稻品种特性、主要病虫种类、发生程度、发生期,因地制宜确定主治对象,合理混配药剂,治“主”兼“次”,达到“一喷多防”的效果。

③水稻穗期:根据病虫发生实际,以稻飞虱为主治对象,兼治其他病虫害。

2、防治药剂

稻飞虱:亩用有效成分吡蚜酮5-6克或烯啶虫胺3-4克或噻虫嗪1-1.5克或乙虫腈4-5克或噻嗪酮25克或醚菊酯5-7克,或示范应用哌虫啶2.5-3.5克等。

稻纵卷叶螟、稻螟虫:亩用16000IU/毫克Bt可湿性粉剂100克,或阿维·氟酰胺3克或氯虫苯甲酰胺2克或氰氟虫腙7.2-12克或阿维菌素1.5-1.8克。防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农药要交替轮换使用,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施药时田间要尽量保持浅水层,无水田块,适当加大用水量,确保防治效果。

水稻病害

主要防治对象为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等。防治稻瘟病每亩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有效成分40克,或有效成分烯肟·戊唑醇4-8克,或肟菌·戊唑醇7.5-11克,或稻瘟灵40克或春雷霉素2-3克等;防治水稻纹枯病每亩可选用井冈·蜡芽菌、井冈·烯唑醇,或苯醚·丙环唑6克或噻呋酰胺4.8-5.8克或氟环唑5-6.3克或己唑醇4-5克,药液要均匀喷在稻株中下部。重病田块7-10天后再治一次。

(六)蝗虫

1.防治策略

贯彻“改治并举,根治蝗害”的治蝗方针,大力推行生态控蝗、生物治蝗和应急防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狠治夏蝗,控制秋蝗,确保实现“飞蝗不起飞成灾,土蝗不扩散为害”的治蝗目标。

2.主推技术

东亚飞蝗生态控制与生物防治技术。

3.具体措施

①大力推行生态控蝗措施。以生态控蝗为重点,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种植大豆、西瓜、棉花、烟草、杞柳、牧草等经济效益高、蝗虫不喜食的作物。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畜禽养殖业,减少蝗虫食料与适生地,弱化蝗虫适生环境,达到人为增强自然因子的控制作用,充分发挥生态调控作用,实现长期控制蝗害。

②积极开展生物防蝗工作。加大生物防蝗力度。一方面通过适当放宽蝗虫防治指标,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应用牧鸡(牧鸭)食蝗,以及使用苦参碱、天然除虫菊素、绿僵菌制剂等生物农药防蝗技术。

③切实提高应急治蝗能力。涉蝗县(区)要加强防蝗应急队伍建设,切实提高蝗虫应急防控能力。重点蝗区县(区)要确保每万亩蝗区有2-3个地面应急防治队伍(10台以上机动喷雾器/队);一般蝗区县要确保每万亩蝗区有1-2个地面应急防治队伍。高密度蝗虫发生区域,要积极开展化学应急防治,控制蝗虫扩散蔓延。防治药剂可选用马拉硫磷乳油、溴氰菊酯乳油、辛·氰乳油等,合理安全用药,减少对天敌的影响及环境的污染。要认真开展防蝗应急队伍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规范农药施用技术。各地蝗虫应急防治站和植保工程项目建设单位要充分发挥国家投资建设的设备、设施效能,切实起到在治蝗工作中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来源:宿州市植保站)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