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惠富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安徽省综合农业气候区划

发布时间:2014-05-26   浏览次数:1955

全省由北向南根据植物与植被的分布规律,结合气候、土壤、地形及地质历史等状况,将全省分为5 个区:沿淮、淮北平原区;江淮丘陵区;皖西山地丘陵区;沿江平原区;皖南山地丘陵区五个地貌区。

1.沿淮、淮北平原区

沿淮、淮北平原区,位于安徽省的北部,包括江淮丘陵以北的沿淮河以南宽10~60 公里左右,以及淮河以北的全部省境地区。处于淮河中游的沿淮淮北平原区,是安徽平原的主体,也称淮河中游平原,实为黄淮大平原的一部分。

这里主要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位于暖温带的最南部,南界紧接亚热带,地带性土壤为棕壤。水、热条件季节性变化较大,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少雨。

林业上及四旁绿化经栽培的还有刺槐、槐树、泡桐(兰栲泡桐、楸叶泡桐、毛泡桐)、杨树、小叶杨、毛白杨、柳树(旱柳、垂柳、杞柳)枫杨、楝树、臭椿、香椿、楸树、桑、构树、榆树等等。

该区农业上以旱生作物为主,沿淮发展水稻生产也很成功。常见的作物种类有小麦、山芋、大豆、玉米、棉花;其次有水稻、芝麻、花生、红麻、豌豆、高梁、谷子、烟草等。

栽培的果树,主要有梨、苹果、桃、柿、樱桃、杏、李、石榴、葡萄、枣、胡桃等。砀山梨、怀远石榴、萧县的葡萄、太和的樱桃等都比较著名。亳州市的西部,有成片的胡桃林,现存几百公顷。

该区药用植物丰富,主要有白芍、菊花、香附子、罗布麻、益母草、蒲公英、茵陈蒿、黄花蒿、苍耳、车前、菟丝子、半夏、黑三棱、紫花地丁、蒺藜、地肤等等。其中亳州的白芍和菊花(称“亳菊”)尤有盛名。

主要气象灾害

淮北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和冰雹,洪涝出现机率较小。其中北部以干旱为主,冰雹次之;西部以干旱为主,暴雨次之;东部以冰雹为主,干旱次之。

沿淮地区主要气象灾害是洪涝,干旱出现的机率很低。该区东部以洪涝为主,冰雹次之;西部以洪涝为主,暴雨次之。

2.江淮丘陵区

江淮丘陵区,位于沿淮、淮河平原以南。南界约在滁州—— 合肥一线,即沿江平原以北。西连皖西大别山区(丘陵山地)。地面主要由丘陵、台地和一部分镶嵌于其间的的河谷平原组成。东南部由灰岩组成的琅琊山,海拔高317 米,紧靠滁州城西。滁州西部的皇甫山北将军,海拔399 米,为丘陵的最高峰。

该区年平均气温15~16℃,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8~-10℃。极端最低气温曾达-20℃ 以下。因此南方常绿阔叶树种多数难以生存。无霜期230 天左右,年降水量900~1000 毫米,常有旱灾。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而以黄棕壤中的粘盘黄棕壤为主,落叶阔叶树得以发育。

该区的人工林以针叶林为主,主要是侧柏林、马尾松林、黑松林、湿地松、火炬松林及杉木林。也有栽培麻栎、栓皮栎,或与松树混交成针阔混交林。毛竹也有栽培,部分地区生长较好,一般生长不良。该区栽培油桐有一定历史,滁州珠龙桥一带,油桐的栽培历史尤为悠久。并栽培有部分漆树、板栗、油桐、茶等。

该区过去是稻、麦、杂粮区,现在已成为水田逐渐占优势的水田、旱地交错的农业区。主要作物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山芋、花生、棉花、绿豆、大豆、芝麻、大麻、红麻、烟草等。明光的绿豆,称“明绿”,以及六安的大麻都较著名。

果树有桃、梨、花红、葡萄、板栗、苹果、杏、柿、石榴、枣、李、无花果等。

药用植物主要有菊花、夏枯草、白毛夏枯草、金银花、桔梗、明党参、龙胆草、何首乌、杏叶沙参、丹参、黄精、麦冬、龙牙草、野山楂、过路黄、六月雪等等。滁州的菊花称“滁菊”,颇为著名。

主要气象灾害

该区主要气象灾害是干旱,其中东部多干旱和冰雹,中部多干旱和暴雨,西部多干旱和洪涝。

3.皖西山地丘陵区

皖西山地丘陵区(又称大别山区),位于江淮之间的西部,包括大别山地及其周边的丘陵。

该区年平均气温小于15℃。0℃积温不足5500℃,相当于10℃的积温低于4800℃。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0~-12℃,越冬期25~35 天。夏季平均气温25.0~26.5℃。无霜期<220 天。年降水量1200~1400 毫米。可见由于地势原因,热量资源偏低而雨水较多。

该区地带性土壤主要为黄棕壤。由于区内多中山,有一定垂直分布现象。黄棕壤一般分布在海拔400~500 米以下的地区,南部在这一高度内有局部黄红壤出现。海拔400~500 米向上,依次分布为山地黄棕壤(南部少数地方出现山地黄壤)、山地棕壤与山地草甸土。

由于坡向的不同,大别山北部和南部植被垂直分布带也略有不同。

该区北部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其次有山芋、大豆、大麻、油菜等。

主要果树有板栗、桃、李、杏、石榴、柿等。金寨马鬃岭、渔坛一带,海拔900~1100 米的山岩两侧坡地上,有小面积天然山核桃林的分布。

药用植物以霍山的石斛、岳西及霍山的茯苓较为著名,主要的还有天麻、贝母、麦冬、前胡、金银花、杜仲、厚朴等百余种。

该区南部农作物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山芋等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芝麻等。

主要果树有板栗、柿、枣、枇杷等。若干年来,在向阳避风坡发展有少量柑桔。

药用植物较多,主要有茯苓、天麻、半夏、五倍子等。岳西海拔1000 米以上的鹞落坪曾栽植人参、红花等名贵药材。

主要气象灾害

该区主要气象灾害以暴雨及其引发的洪灾为主。

4.沿江平原区

沿江平原区包括安徽境内长江(称皖江)两岸的平原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界于皖西山地丘陵区、江淮丘陵区与皖南山地丘陵区之间。

该区水热条件好,尤其是西部地区,热量资源被作物利用的有效性为全省之冠,作物受冻害的可能性最小。全区年平均气温约16~16.5℃。东部0℃积温5700~5900℃,相当于10℃积温5000~5100℃;西部0℃积温〉5900℃,10℃积温在5000℃以上。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6.5~-9.0℃,越冬期10~30 天,无霜期230~240 天以上。夏季平均气温27~28℃。年平均降水量1000~1300 毫米。可见水热条件十分有利于植物生长,只是秋季雨量偏少,受秋旱威胁。

该区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并有小面积黄红壤及石灰土、潮土、沼泽土。土质一般较好,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植树造林常用的树种有黑松、火炬松、湿地松、侧柏、檫树、刺槐、桑、榆、水杉、池杉、枫杨、柳、杨、棕榈、水竹、刚竹等。铜陵栽培泡桐有悠久历史,有小片泡桐林。

该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其次为小麦、大豆、山芋。经济作物有油菜、棉花、大豆、花生、芝麻等。

果树种类有桃、杏、李、石榴、枣、板栗、梨、柿、葡萄等。近年来,草莓有所发展。西部局部地区枇杷、柑桔生长较好,近年来柑桔发展较快,并获得成功。

药用植物主要的有丹皮、芡实、莲籽、百合、半夏、明党参、何首乌、黑三棱、麦冬、夏枯草、白毛夏枯草、茵陈蒿、地榆、龙牙草、百部、紫苏、金银花等。铜陵凤凰山及其邻近的南陵丫山一带所产的丹皮,产量高、质量好、称为“凤丹”,颇为著名。

主要气象灾害

该区以洪涝灾害为主,根据灾害特征又可分3 个亚区。东部亚区暴雨为主,洪涝次之;中部亚区洪涝为主,暴雨次之,西部洪涝为主,干旱次之。区内每年6 月下旬,随着副热带高压向北推进,梅雨锋面往往停留在沿江一带,出现暴雨过程,使沿江地区酿成洪涝灾害。

5.皖南山地丘陵区

该区位于沿江平原区以南,安徽省境的最南部地区。区内地貌类型及类型组合复杂。有以黄山山脉为主的低山中山带,有丘陵、河谷、盆地。

该区处于安徽省境的最南部,已属中亚热带的北缘。年平均气温在16℃上下。0℃积温<5700~5900℃,10℃积温4750~5000℃。降水量北部接近1600 毫米,南部超过1600毫米,居安徽省之首,为全省的多雨中心之一。

该区土壤类型比较复杂,有黄红壤、黄壤、石灰土、紫色土、山地黄棕壤、山地草甸土、水稻土等。

该区森林覆盖率高。除各类森林外,还有次生灌丛、草丛等。

该区农作物以水稻、玉米、油菜为大宗,其次为小麦、棉花、芝麻、花生、山芋、大豆等。

经济林木多种多样,有茶、油桐、油茶、桑、棕榈、乌桕、漆树、青檀、山苍子、杜仲等。

该区果树种类多,有梨、桃、枣、柿、杏、李、板栗、山核桃、香榧、枇杷、柑桔、葡萄、猕猴桃等。徽州雪梨、三潭枇杷、水车蜜枣、歙县的柑桔、宁国的山核桃、宁国和广德的板栗、黟县香榧等都较著名。

该区药用植物很多,有菊花、木瓜、明党参、杜仲、厚朴、竹节参、黄精、玉竹、乌药、乌夹、防己、贝母、大血藤、半夏、前胡、细辛、薯蓣、钩藤、松花粉、狗脊、山茱萸、短萼黄连、七叶一枝花、葳灵仙、南五味子、金樱子、益母草等等。其中歙县菊花(贡菊)、宣城木瓜、祁门白术(称祁术)等较著名。

该区所产茶叶,不仅产量高、品种多,而且名茶突出,如祁红、屯绿、黄山毛峰、太平猴奎、老竹大方、敬亭绿雪、涌溪火青等等。

此外,黟县为全国12 个香菇生产基地之一,所产香菇质量好,产量也较高。祁门的石耳、宁国的竹笋等也较有名。

主要气象灾害

该区主要灾害是暴雨和暴雨引发的山洪。对于梅雨期暴雨和台风暴雨,皖南山区首当其冲,常造成严重灾害。区内可分3 个亚区,北部亚区包括东至、石台大部、青阳、南陵、宣州、郎溪、广德和宁国部分地区,以干旱和洪涝为主;中部亚区大部海拔1000 米以上山区,以暴雨及其引发的山洪为主;南部亚区包括休宁、歙县、屯溪、祁门、黟县等县市,以山洪和暴雨为主。

(来源:安徽气象台)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3013号